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75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日记] 育儿篇丨你这些行为,正悄悄让孩子自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08:14: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自卑?!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自卑的人,难以立足于社会;而自卑的孩子,则活得太辛苦。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


自卑,会因成长的不同环境导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


在成长过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数与原生家庭有关。家庭的氛围,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大都来自下面这几种家庭,父母们一定要看看,重视起来啦。


喜欢向孩子“哭穷”的家庭


知乎上有个提问:“家长对孩子哭穷会有什么影响?”


有网友回答道:


“低到尘埃里,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花钱变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感觉自卑,不配拥有好东西,喜欢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现实跟自己不一样就会变得敏感易怒。”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高中女孩的故事。


她说,在外人眼里她是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其实这些都是假象,真实的她,自卑、敏感、脆弱,不敢去和优秀的人结交,不敢参加同学的聚会。


因为她穷,没有一点能支配的零花钱。


其实,她家条件还可以,可是她父母严格控制她的零用钱,总是念叨赚钱不容易,不能乱花。


哪怕是买学习资料,妈妈都不舍得。


如果参加一些比赛需要报名费的,爸妈就会劝她放弃,说万一输了没得奖不就白花钱了,更不必说向他们要钱买其他的。


她喜欢一个男孩子,只敢偷偷喜欢,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因为觉得根本配不上他。


女孩说,最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向她哭穷,不断向她灌输穷的理念,让自己自卑到了骨子里。




其实,很多家庭并不是“没钱”,父母只是想通过对孩子“哭穷”来教育孩子更懂事。


从表面上看,“哭穷”家庭长大的孩子,很早就学会节俭、懂事了;但是,孩子内心的自卑,从与人打交道开始,会逐渐升级。


“哭穷”给孩子造成的自卑心理,会一直根植心底,影响着孩子的生活观、婚姻观,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自愈。


所以,对待“哭穷”的家庭,正确的解决方式,在于:


如果家里真的不富裕,也应该对孩子坦诚相告,让孩子勇于接纳自己的出生;


如果家里有钱,但不想孩子挥霍,就可以带着孩子多体验生活,感受赚钱的艰辛,尽早树立孩子的独立意识。


喜欢“比较”的家庭


中国教育最核心的病症是什么?


是“比较”式教育。


曾经有人向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国的孩子相比美国的孩子,自信程度明显要差很多。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如今为何离目标越来越远,请问是教育生病了吗?那么该如何治疗?”


俞敏洪认为,中国现在的“比较式”教育,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


“你怎么这么笨,你看邻居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


我们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比较”。


希望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学:于是将其与学霸进行“比较”;希望孩子懂事上进,于是将其与邻居家懂事乖巧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理解父母们的“良苦用心”,但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在家长无数次的“比较”与“打击”中,很容易慢慢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向。


而且,连续的被“比较”,也会让孩子养成喜欢与外界进行“比较”、攀比的习惯。


父母在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会导致孩子逐渐发展出“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家庭条件、父母背景、老师赏识、长相优劣等。



孩子们为了在“比较”中能够取胜,会偏向于追求本来不应该追求的东西。


比如,追求穿更好的名牌产品,为讨好老师而逢迎拍马,为博得父母赞扬而弄虚作假。


父母的这种“比较”式教育,以及周围的攀比环境,会直接伤害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走上弯路。

经常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会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


这样伴随着家庭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也会让孩子变得易怒。

因为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会让他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有网友说,原生家庭就像生来自带的胎记,像深入骨髓的基因,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念。


这话一点不假。


在知乎上,曾看到过一个很心疼的回答:


从记事起到初中毕业,被亲妈打骂是家常便饭。不高兴了揍一顿,家里东西坏了揍一顿…纯发泄怨气的对象。


中考成绩可以上高中重点班,为了逃离报了高职,一个没听过的地名,想远离家暴。


但是我太乐观了,电话维系起了语言暴力,诸如“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每天都死人怎么你不死”、“大车轱辘怎么不轧你”。


16岁,那么美好的年纪,我抑郁了。十几年了,一直独自抵抗抑郁,期间辛酸无法言说。


被亲妈以死逼婚,嫁给了一个下三滥(婚后才得知)。婚后生下女儿就分居了,再准备离婚。


我女儿四岁半,可爱聪慧。我爱她,愿意用我的命去爱。但是我又不知道如何去爱她,大概是自己从来没被父母爱过。


自卑,怯懦,寡言,这些大概要跟随我一辈子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当了父母的人,不一定是合格的父母。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变成施暴者,将自己受到痛苦发泄在受害人身上,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另一种,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所以,千万别再将自己的暴力,强加到可怜的孩子身上了!




习惯否定的家庭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比较擅长否定式的教育,而不是鼓励式的教育。


中国父母的三大育儿法宝是:


“听妈妈的话”、“你不应该这么做”、“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被肯定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做得多好,都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


于是,自暴自弃,缺少动力,自我认同感缺失等,就很容易出现了。


泰国曾经拍过一条公益广告:


放学时,每个不知情的妈妈都接到了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孩子,妈妈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妈妈虽然有点抓狂,但是依然会面带微笑的问孩子:“你这是干什么去了,弄成这样?”


面对这样的家长,孩子也会回以笑容。


有的妈妈一看孩子脏兮兮的,立马板着个脸,不问缘由的开始指责起孩子:“你看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我不会帮你洗的,你回家自己洗!”


孩子会露出委屈甚至害怕的表情。


其实,这些孩子都是为了帮助一个老爷爷搬花而弄脏了衣服。


亲子间相处的前提,是理解与尊重。


尊重的前提是信任,父母该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孩子犯错之后,下意识习惯性地否定孩子。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的实际情况与感受,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才能学会自尊,更能学会尊重他人。


忽视型教养的家庭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挺关注孩子的,真的是这样吗?


忽视型教养,有两种:


一种是:缺少时间的陪伴,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很小就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有的父母虽然自己带孩子,但由于工作问题、夫妻关系问题等因素,没有多少时间真正陪孩子。


另一种: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对手机的热爱甚于对孩子的关注。


有新闻报道:家住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位爸爸,因痴迷于玩手机,女儿坠楼后,竟浑然不知。




还有一则新闻: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离家出走10多次表达“抗议”。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


说的就是父母只在乎自己的主观感受,不理会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或找到一种归属于其他地方的办法。”


被父母忽视、缺爱的孩子,心里就会极度地缺乏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极其不利的。


萧伯纳曾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地保护孩子的心灵,让自信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更有底气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要首先从教育入手,杜绝上述行为,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不再让孩子,受到无谓的伤害!

来源 六加一礼仪品格教育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