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18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经] 厌学背后的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网站编辑

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5 11:11: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学习,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所以他会厌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学习让他过得太悲惨了,他怎么可能会喜欢?——心启点


孩子厌学本身不是心理问题,但厌学现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早年分离、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及各种心理障碍等。


因为咨询师在评估心理问题时,社会功能是众多参考标准中的一项。


一个社会功能受损的成年人通常会表现为无法参与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法正常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功能受损。


厌学并非问题本身,只是一个表现。


大多时候家长仅直接处理厌学问题,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问题,我们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


家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孩子厌学的问题,往往欲速则不达。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解决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


家长与孩子互动中,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倾听,给孩子更多的包容、理解和陪伴。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的支持,不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孩子,同时也不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中的回报而懊恼,迁怒于孩子。


真正懂心理的父母,不盲从,不盲信,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科学的教育孩子,懂心理的父母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


别等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才来后悔没有早点学会心理学。


我们当下的教育有一大奇观:


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


客体关系的理论是,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础。


那他们还是没见识中国教育这种摧枯拉朽的能力。


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重新改造,主要源于它建设的鄙视链。


有这样一个男生,在他五年级时候的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让大家提一些对学校、班级进步有益的建议。


他说:“早上七点的早读课太早了,很多同学都在睡觉。




甚至看早读的老师也打瞌睡,如果推迟半小时会更好。”


这位班主任,带着讥讽的笑意回他:


“你想睡你睡,不要影响别人学习,自己不进步还让大家陪着你一起偷懒。


这种建议只有你这样的学生想得出来。”


他很无奈地说:“就是因为我成绩不好,所以我提的建议,明明都是大家想要反映的情况,却被老师嘲笑。


我妈说得对,在学校里成绩不好就会遭受歧视。




我好朋友的生日聚会,请了全班前十名,却没请我。


因为他成绩好,他妈觉得他跟我关系好,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很担心他被我带坏。


成绩不好是传染病吗?


因为成绩差,连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会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差生不仅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轻视,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会经常遭受人格层面的歧视




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备受摧残,不仅是因为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剥夺。


如同这个男孩,他就把这种外界的厌弃内化了:


我爸妈不喜欢我——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我不配被人喜欢。


因为学习,全世界跟他决裂了。


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彻底坏掉,或者说他的外部关系都坏掉了。


所以很多孩子本质上不是厌学,而是厌世。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下面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大:


首先,教育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


☛不能照顾不同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不均衡。


那些智力不差,但是能力发展得慢一点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笨的标签,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不能照顾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差异。


现行教育主要筛选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却也因为只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反而损害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表现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会遭受打压,被定性为不务正业。




☛过分强调学习是一种竞争关系,人为地把所有的同学,放在了对立面。


表现不好的同学,遭受的攻击太多,自我会被削弱。


好同学会担心丧失攻击能力,也很内卷。


☛如果成绩是条鄙视链,长期表现不好的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学校就再也不是个自由、平等、快乐的地方。


所以他选择从中退出,拒绝成长,拒绝社会化。

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持:


☛最初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常常只是因为知识陌生,不娴熟。


一般上升不到智力的问题,更不是什么人格问题。


家长们喜欢对人不对事,长期打压孩子的自尊自信。


☛因为学习,他重要客体的关系,都坏了。


学习是他的克星,劝他学习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青春期的孩子对空间和自由的要求显著增加,但父母还不习惯放手。


这种”权力斗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而无心向学。


☛在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常被赋予过分神圣的意义,使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


由此可见,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


厌学、逃学、辍学的孩子,那种对自信、自尊的需求,转到哪里去了?


转向谈恋爱、转向网游、转向动漫、转向电视。


转向一切可能给他关心、爱、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我补偿,这是孩子在挣扎,他还想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怎么干预孩子厌学?


送去戒网、没收手机、严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然后,果不其然,孩子越来越厌学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毛病,对他来说是功能性的,是有生命价值的。


如果这些也没有了,他就真的陷入绝境了。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因为他无法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帮助他。


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的真正原因,孩子真正渴望的美好,才能对他有所帮助。


否则他根本不可能在乎你怎么想,你想要什么。


我们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锦。


但是,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你又能奢望什么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怎么办呢?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厌学行为,可能是他遇见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现在需要的不是你的制裁,而是盟军。




☛要让他相信,你可以支持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东西,不仅可以从虚拟世界里找到,从你这里也可以找到。


你要把一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关心、信任、成就感重新补给他。


☛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今天我好好对他了,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了吧。


今天我理解他爱护他,明天他总该去上学了吧。


他今天开始看书了,明天该有好成绩了吧。


千万不要这么乐观,时间一定比你预想的要长。


☛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为学习重要,家里所有人都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干涉本就属于他的学习。




如果家人都成了老师,那他就没有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亲人。


☛成人们要有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


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


父母都被压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经常有人问我,改变需要多久?我不知道。


孩子一定会变好吗?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只有这么做还有希望,不这么做,肯定没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反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针对他不好的行为,打压他,羞辱他。


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东西失去感受力。


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


如此一来,他就要带着童年的枷锁,度过一生。

来源 芳华心里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